各院(部),学校各部门,北校区管委会: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2012年以来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结项项目,我校开展了第八届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工作。经专家组评审,共评出“设计思想和反求设计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93项优秀教学成果,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34项,优秀奖20项,经学校研究,决定对该93项获奖教学成果予以表彰。
本次获奖的项目是我校教师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经过深入研究获得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总体上代表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最高水平。希望受表彰的教学成果完成人再接再励,争取获得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学研究成果,希望全校教师向获奖教师学习,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研究,并能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和应用这些获奖成果,为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安阳工学院第八届校级优秀教学成果获奖名单
安阳工学院
2013年9月8日
附件:
安阳工学院第八届校级优秀教学成果获奖名单
序号 |
获奖等级 |
成果名称 |
主持人 |
成果完成人 |
1 |
一等奖 |
设计思想和反求设计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康博 |
王涛、刘然、姬利娜、赵玲玲 |
2 |
一等奖 |
电类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张继军 |
赵艳春、张修太、段德功、李立 |
3 |
一等奖 |
MSP430单片机教学、创新实验系统 |
常国权 |
刘家磊 朱贵宪 赵凯 |
4 |
一等奖 |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王庆喜 |
钟家民、王瑞平、朱丽华、高原 |
5 |
一等奖 |
基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土建学科实践训练体系的构建研究 |
张玲 |
石志强、史永涛、王吉超、王立波 |
6 |
一等奖 |
结合安阳传统特色建筑文化以构建土建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探索 |
阎利 |
张仲军、史抗洪、李晓莉、王昭娜 |
7 |
一等奖 |
有机化学双语教学平台建设及实施 |
郁有祝 |
郭玉华、郑永军、金欣、牛永生 |
8 |
一等奖 |
细胞生物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实施与评价 |
彭仁海 |
卢全伟、 马雪梅、 陈瑞利 |
9 |
一等奖 |
影响二外学习的因素及策略研究 |
于庆珠 |
李卫荣、 凌红蕾、李海玲、楚河 |
10 |
一等奖 |
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动研究 |
孔紫君 |
李一、裴哲峰、秦瑞虎、蔡啸、庞先超 |
11 |
一等奖 |
大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华守亮 |
郑旭东、董胜伟、李艳军、赵玉亮 |
12 |
一等奖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2343”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
杨利英 |
杨国平、杨培、刘万军、汪娜 |
13 |
一等奖 |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
张海峰 |
王庆飞、赵爱玲、梁冰、张珊珊 |
14 |
二等奖 |
基于Protues软件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仿真教学研究 |
吴耀春 |
王丙军、李军、陈晓、李志军、姬利娜 |
15 |
二等奖 |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姬利娜 |
亢凤林、刘然、康博、孟五洲 |
16 |
二等奖 |
模块化教学在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
高素玲 |
宋清华、吴欣慧、杨军平、李立 |
17 |
二等奖 |
基于网络的EDA辅助《电路》课程教改研究 |
李立 |
李红安、张天鹏、高素玲、宋清华 |
18 |
二等奖 |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张涵 |
姬秀荔、赵爱玲、周晏、赵浩婕 |
19 |
二等奖 |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模拟软件研究与设计 |
魏胜利 |
孔娟、曹领、常国权、刘家磊 |
20 |
二等奖 |
基于师生关系的高校教学互动模式研究 |
陈晓霞 |
宋扬、付向红、阎利、王夏楠 |
21 |
二等奖 |
仪器分析实验课创新教学研究 |
张换平 |
李安林、杜慧、牛永生 |
22 |
二等奖 |
植物保护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
张坤朋 |
路 阳、蔡敏、梁彦兰、王景顺 |
23 |
二等奖 |
《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
刘怀山 |
赵庆兰、郭新芳、邱伟茜、孙翠芳 |
24 |
二等奖 |
符合我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
王庆华 |
魏巍、张天田、张晓慧、刘新华 |
25 |
二等奖 |
本科生创新能力过程要素的整合与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
张献英 |
王永刚、张秀清、刘新华、尹凤哲 |
26 |
二等奖 |
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改革与数学建模思维的培养研究 |
王超 |
孙保全、张明飞、李志伟、郭鑫 |
27 |
二等奖 |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张琳 |
张卫东、余锐、崔玉华、周阳 |
28 |
二等奖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
余 锐 |
李共予、马洪亮、李宁、李晓佳 |
29 |
二等奖 |
安阳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样化教学方式研究 |
冉晓丽 |
吴青枝、周阳、李晓佳、孙雯 |
30 |
二等奖 |
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策略构建中的教师指导方案研究 |
郝芬菊 |
陈华、 殷燕、 刘玲、 李兰兰 |
31 |
二等奖 |
图式理论在我院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张丽君 |
张玉鹏、李玉梅、高艳军、杜国辉 |
32 |
二等奖 |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多媒体教学的问题研究 |
王丹华 |
朱永锋、吴杰、吴鹏、许慧 |
33 |
二等奖 |
大学数学课引入实验环节的研究与实践 |
赵晓晶 |
刘肖云、李军、王宜静、刘新华 |
34 |
二等奖 |
“契约机制”教学大纲的设计与探索 |
王磊 |
华守亮、刘栓江、吴洁、崔朝军、李成波 |
35 |
二等奖 |
基于专业方向的大学物理教学的调研及探索—以计算机专业和化工专业为例 |
李建新 |
刘栓江、李成波、窦立璇、孙兆楼 |
36 |
二等奖 |
基于HAPA理论的大学生锻炼习惯干预研究 |
王银晖 |
张相安、赵伟、尚峰、邢立香 |
37 |
二等奖 |
安阳文化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
杨国平 |
杨培、刘万军、贺平、汪娜 |
38 |
二等奖 |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性研究 |
李宏 |
王庆飞、宋海香、苗晓鹏、郭进全 |
39 |
二等奖 |
多媒体教学中的课堂互动行为研究 |
凌红蕾 |
于庆珠、梁冰、王敏、刘新华 |
40 |
三等奖 |
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模式 |
郭进全 |
李宏、张勇、孟五洲、师会超、田龙 |
41 |
三等奖 |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网络化教学改革 |
孟五洲 |
刘然、李志军、师会超、姬利娜 |
42 |
三等奖 |
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与科研协调发展的综合研究 |
张修太 |
张继军、秦长海、刘新华、胡春利 |
43 |
三等奖 |
新增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环节研究 |
李正斌 |
张修太、范秋凤、邢春芳、卢春华 |
44 |
三等奖 |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 |
李静 |
郭丽霞、郭汝静、尹强、李立 |
45 |
三等奖 |
基于开放式教学的《电子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杨军平 |
吴欣慧、段德功、高素玲、宋清华 |
46 |
三等奖 |
计算机协议系统实践课程创新与探索 |
尚鹏 |
李阳、芦娜、张炜、李刚 |
47 |
三等奖 |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方理工科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出路问题研究—— 以安阳工学院为例 |
杨聪聪 |
刘新华 杨正平 王玉才 |
48 |
三等奖 |
《计算机控制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设计 |
刘家磊 |
常国权 刘爱琴 孔娟 王敏 |
49 |
三等奖 |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论城市规划专业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研究 |
李丹 |
史抗洪、职建仁、李晓莉、张仲军 |
50 |
三等奖 |
基于Sketchup的土建类画法几何课程三维教学模型库的研制 |
李亚藏 |
王立波、王吉超、申志玲、王夏楠 |
51 |
三等奖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的实验模式研究 |
康瑞琴 |
侯绍刚 杨爽 苏文辉 郑永军 赵凌 |
52 |
三等奖 |
对动物传染病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
靳国旺 |
王双山 蔡敏 李淑艳 王国栋 宋玉伟 |
53 |
三等奖 |
基于行动导向的生态学教学模式与创新 |
王景顺 |
路志芳、毛光杰、陈瑞利 |
54 |
三等奖 |
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过程组织与成效研究 |
郭鑫 |
王超、刘新华、熊辉、张天田 |
55 |
三等奖 |
基于应用型、宽口径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信息管理专业实习体系建设研究 |
张仲雷 |
王海灵、郭鑫、李燕、刘新华 |
56 |
三等奖 |
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
李付梅 |
李燕、张仲雷、冯志波、张晓慧 |
57 |
三等奖 |
课程建设与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宗国恩 |
王海灵、王雍欣、郭新芳、孙铁军 |
58 |
三等奖 |
基于ERP管理软件的财经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
郭新芳 |
刘怀山、赵庆兰、宗国恩、冯志波 |
59 |
三等奖 |
项目教学法在我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姚 远 |
郭 鑫、张 博、刘小坤、刘新华 |
60 |
三等奖 |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
刘新华 |
张博、熊辉、郭鑫、路燕 |
61 |
三等奖 |
“随机进入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
李双娟 |
高艳军、卢晓蕾、杨素芳 |
62 |
三等奖 |
影视教学手法在英美文学作品选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孟秀坤 |
张萍、白云、张玉鹏、成利军 |
63 |
三等奖 |
安阳工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
张玉鹏 |
李国云、刘新华、孟秀坤、张丽君 |
64 |
三等奖 |
地方工科院校EGP教学需求分析研究 |
许珂 |
王体、 原斌华、 路燕、 焦丽 |
65 |
三等奖 |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吴鹏 |
支素文、党大伟、王丹花 |
66 |
三等奖 |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教学改革与实践 |
王锋 |
李艳军、戴晓明、赵玉亮、张庆丰 |
67 |
三等奖 |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大学数学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 |
苏婷 |
董胜伟、刘肖云 |
68 |
三等奖 |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合作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
臧雨亭 |
李艳军、杨桦、石留杰、李晓娟 |
69 |
三等奖 |
我校太极拳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
徐翠丽 |
尚峰、邢立香、赵红丽、王璐 |
70 |
三等奖 |
安阳工学院健美操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
师文月 |
杨剑、 邢立香、 徐翠丽、刘新华 |
71 |
三等奖 |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本土教学资源融合研究 |
马晓代 |
宋乾、汪娜、贺平、朱宏霜 |
72 |
三等奖 |
从“百家讲坛”走红探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研究 |
贺平 |
王双梅、杨俊英、赵 玲、杨利英、张小娟 |
73 |
三等奖 |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的实践与探索 |
张珊珊 |
王庆飞、苗晓鹏、王海灵、梁冰 |
74 |
优秀奖 |
安阳工学院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的调查研究 |
赵红丽 |
杨建华、 王莉、 郑丽霜、 邢立香 |
75 |
优秀奖 |
地方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学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
庞先超 |
朱永锋、魏丽红、常晓攀、李一 |
76 |
优秀奖 |
数字化时代下安阳工学院设计基础教学研究 |
王超英 |
李海娜、王雪艳、吴杰、王丹花 |
77 |
优秀奖 |
面向实物研发的单片机原理教学改革研究 |
郭晓波 |
常国权、张珊靓、王敏、赵凯 |
78 |
优秀奖 |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分层次教学改革研究 |
张石定 |
李现常、牛兴平、李成波、常凤霞 |
79 |
优秀奖 |
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
石留杰 |
李艳军、张妩娜、臧雨亭、孙兴川 |
80 |
优秀奖 |
大学数学“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李艳军 |
石留杰、任欢、李晓娟 |
81 |
优秀奖 |
大学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
王国富 |
赵玉亮、吕志伟、王锋、张庆丰 |
82 |
优秀奖 |
基于会计仿真教学法的实践性教学探讨 |
田晓佳 |
张献英、梁冰、刘新华、崔文霞 |
83 |
优秀奖 |
普通高校校园武术活动开展的策略研究 |
赵伟 |
陈楠、刘洪波、姜宏斌、梁晨 |
84 |
优秀奖 |
工程应用与仿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
范秋凤 |
秦长海、邢春芳、李正斌、卢春华 |
85 |
优秀奖 |
集散控制系统实验装置的二次开发 |
邢春芳 |
秦长海、李正斌、卢春华、范秋凤 |
86 |
优秀奖 |
项目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李琪 |
张修太、张天鹏、杨欣、郭丽霞 |
87 |
优秀奖 |
“通信原理”课程多平台实验模式的探索 |
郭丽霞 |
李静、杨欣、秦长海、李琪 |
88 |
优秀奖 |
药物分析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
李保利 |
申艳红、王芳、吕会超、张艳维 |
89 |
优秀奖 |
实验教学管理及其信息化建设研究 |
刘爱琴 |
曹领、常国权、许研、张炜、刘家磊 |
90 |
优秀奖 |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与教学改革 |
宋强 |
鲍雅萍、师会超、吴耀春、姬利娜、陈晓 |
91 |
优秀奖 |
基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电力电子课程多维实践 |
杜章永 |
陈彦涛、雷慧杰、董昭、胡万里 |
92 |
优秀奖 |
焊接工艺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
赵亚东 |
刘然、康博、赵玲玲 |
93 |
优秀奖 |
提高双语课程有效性调查研究——以《基础商务沟通》双语课程建设为例 |
魏巍 |
王伟、刘新华、李军、郭淑宁 |